取消
加载中...
【德勤中国】区块链的2018年:商业落地难点与破局
DorAemon 2018-01-31 17:42

过去一年来,比特币的剧烈价格波动让很多人开始关注加密数字货币及其背后的区块链技术。2009年诞生至今,区块链技术已走进第10个年头,我们看到各个领域的区块链应用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投资者们也投以橄榄枝。那么,区块链在不同领域有什么应用呢?不同区块链应用项目的前景如何?在区块链应用中走向成熟的过程又可能遇到什么困境或障碍呢?三言财经为您梳理来自德勤中国的观点。

区块链在金融行业的三大应用

很多人在提到区块链技术时,总会提及”密码学“、”分布式账本”和“智能合约”这样的专业名词,这些概念和解释往往仅停留在技术层面。在探索区块链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可能性时,我们更需要了解区块链的核心本质,即区块链的本质是什么

德勤中国区总监高挺认为,从本质上来讲,区块链是一种多方参与的“共识系统”,是一种“开放架构下的强安全机制”。在选择区块链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场景和方向时,应考虑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该方向或趋势是否具有战略上的意义和重要性。基于这个原则,德勤认为目前区块链在金融行业最重要的领域有三个:

  1. 法定数字货币

比特币的争议焦点之一,在于比特币是否可被视为货币。这一争议之所以如此关键,是因为货币是金融的基础,是所有基于价值交换的经济活动的通用介质。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目前是一种交易手段,但它缺乏国家机构的信用担保,不具备法定货币的发行基础。但无可否认,法定数字货币的场景将极为庞大、复杂并具有重要的金融战略意义。

使用区块链推进法定数字货币实现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抢先制定国际标准。想象一下,在法定数字货币成为全球通行的货币形式的将来,哪个国家掌握了法定数字货币发行、流通的标准,对于其它国家金融格局的影响就会像上世纪改革开放、打开国门时西方文化带给中国人意识形态上的强烈冲击和影响一样,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深刻的全球化金融扩张

       2. 数字身份

在所有行业中,金融行业受到的监管最为严格,而对于客户身份的验证(KYC)是金融监管的一个关注重点。目前的现状是金融机构在KYC的流程中普遍存在信息搜集冗余,信息流转迟滞所导致的低效和巨大合规成本。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身份可以在跨地区的组织机构之间进行数据的流转,增加效率、降低成本,这是区块链能够为传统金融机构的某个特定场景所带来的价值。

但更为重要的是,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身份可以作为实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基础性协议。目前普惠金融的痛点在于用户触及成本高,风险控制难度大,而目前利用数字技术(如:大数据)实现的“数字普惠金融”还只能局限于某个组织的生态系统之内(如:蚂蚁金服的芝麻信用)的某些场景中应用(如移动支付),而真正的跨组织、跨国家地域之间的数字普惠金融架构和合作还未能实现。其根本原因在于跨组织、跨国家地域之间的数据(尤其是涉及到国家安全和经济民生的敏感数据)无法通过传统方法被安全共享。

而区块链作为一种“开放架构下的强安全机制”,建立在它两大核心模块“基本数据单元”和“数据链条”之上的数字身份可以尝试将数字普惠金融所覆盖的用户身份信息、历史活动记录以及其它和身份有关的属性信息安全地流转于跨越国家和地域的机构和个人之间,实现敏感数据的开放式安全共享

        3. 更广泛的金融安全(监管)基础架构

区块链的基本特征“开放架构下的强安全机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新型安全基础架构。与传统的将敏感数据集中在云端的做法不同,区块链所代表的安全基础架构是一种全局性的安全,区块链中的数据被“集体共管共存”,存储的位置随时变动;只有真实有效的数据才会被接入链条中,而伪造的数据将会被系统自动丢弃。打个跨界的比方,汉族文化在过去几千年中的传承和包容并蓄就是一种区块链机制,虽然从政治的角度汉族在历史上曾被多个外来民族统治,但汉族的文化却一次次地接纳外来文化并最终将之吸收、同化。

正是由此这个特性,区块链最先被金融行业所发现并重视,因为金融业对于安全最为敏感,但传统的安全架构似乎永远都不能很好地解决“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问题。金融监管也是一样,传统的监管试图采用各种手段消除金融风险,是一种被动的防御性机制(例如P2P行业曾暴露的风险和后续的监管措施),而基于区块链的金融监管基础架构使监管者可以设置一种开放式的“容错”架构和机制,并要求众多的参与者在这种设定的架构下进行活动,互相监督和制约。即使少数参与者不遵守“游戏规则”,基于全局性的共识机制会使多数的参与者立即发现这种情况并自动进行举报、纠正和惩罚。

区块链应用的商业落地难在哪里?

虽然许多企业趁着比特币热潮宣布进军区块链领域,发行数字代币并在短期获得市场的热烈响应,但现实情况是,区块链仍未被大规模应用,真正走进普通人的生活。是时候来探讨,区块链的商业落地难点究竟在哪里,在今年是否有望成功破局了。

高挺认为,区块链商业落地的第一个障碍就是对于它认知上的局限性。许多人把区块链理解成一种具象化的技术创新,并非从理念上考虑比特币的广泛应用。

对于区块链的态度,成熟的商业机构往往比较务实,更偏向于利用“狭义区块链”在垂直领域中做一些尝试,但很快就会发现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和商业价值;而对于区块链技术创新公司而言,虽然试图实践“广义区块链”,但却往往受制于现有的组织壁垒治理结构而无法找到理想的落地场景,更多的时候只能做出一些类似于“乌托邦”的去中心化区块链社区或平台,而这样的“广义区块链”本质上讲还是没有脱离比特币的范畴,是无法对接真实世界的(虽然有不少宣称已经落地)。换而言之,区块链目前落地的最大难点在于:

  1. 要从“广义区块链”的思想出发而非局限于“狭义区块链”技术。

  2. 有了认知之后,找到适合于“广义区块链”的具体场景。

区块链应用在2018年能否破局?

2018年是区块链技术发展的关键一年,一些行业的区块链解决方案将投入生产,尤其是支付和金融领域。瑞信(Credit Suisse)将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分成了七个阶段,包括“理念形成”、“概念验证”、“原型”、“试验”、“生产并行”和“生产”,同时指出区块链技术仍处于第三阶段到第四阶段的过渡时期。而到达“生产”阶段后,区块链技术才会到达成熟,被主流社会大规模应用,将会在2050年。

在“原型”和“试用”的过渡阶段,区块链技术的应用需要哪些突破呢?

首先,在方向上区块链理念可以用来构建行业级的平台生态,而不仅仅是解决个别商业问题;事实上,区块链从技术角度有很多的局限性,无法被独立用来开发真实世界的复杂解决方案。

相比于传统的平台和社区,区块链的不同之处在于参与者一旦加入将会受到系统控制而自动遵守其中既定的规则和约束(“共识”),任何违反共识的“恶意行为”将会受到系统的制裁。一个很好的例子是《斯坦福监狱实验》这部电影中所展现的“环境改变人”的力量,由心理学家建造并由所有实验参与者共同参与并“维护”的“斯坦福监狱”实际上就是一个“广义区块链”场景。

有了用区块链的落地场景以后,下一步的关键在于如何发明和制定其中的规则(即:共识协议)。一种加速落地的方法是通过“中心化”的手段来建立原型、主动迭代。例如:可以通过建立“场景实验室”来模拟一个真实的落地场景,初期依靠人为设定一些简单的规则开始试运行,然后再不断地进行观察、发现问题、改变规则;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需要数学、行为学、哲学甚至是伦理学的专业人士参与,从错综复杂的用户行为中归纳出其底层的逻辑并基于此设定合适的基本规则,最后用计算机编码将这些规则系统化。这样的方法本质上是建立了一个“公理系统”,在找到最初的基本假设之后就可以用逻辑和IT化的方法构建一个庞大的生态体系。从这个角度来看,IT技术是实现“广义区块链”的最后一步,而每一个落地场景背后的“共识算法”都是各不相同的。

 

本文编辑来源:

高挺(2018),智慧未来 | 区块链的2018年:商业落地难点与破局,德勤官网:https://www2.deloitte.com/cn/zh/pages/technology/articles/blockchain-2018.html

高挺(2017),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三个应用方向,德勤官网:https://www2.deloitte.com/cn/zh/pages/technology/articles/blockchain-in-financial-industry.html

图片来源:Coindesk  

DorAemon
文章总数
8223